网上有个段子说:“必要时我也可以倔一点,争取从牛马变成驴。”听着挺心酸,又有点好笑,但谁能想到,这句调侃居然一语成谶,戳中了咱们国家一个真实的产业痛点。
今年2月,远在天边的非洲联盟搞了个大新闻,突然宣布对驴皮贸易下达长达15年的禁令。这一下,直接把中国一个重要的驴皮来源给掐断了。没过多久,咱们自己的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也出来发声,一脸无奈地确认:“我国牛马都不缺,就是缺驴。”
一边是全球最大的“驴家大院”关门谢客,另一边是曾经的世界第一养驴大国闹起了“驴荒”。这俩事儿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背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和一笔算不清的生态账。
从国民坐骑到奢侈品原料
说咱们中国缺驴,这事儿要是放在几十年前,估计能把人笑掉大牙。那时候,我们的驴存栏量一度冲到1120万头,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驴都在咱家,妥妥的世界第一。
在那个没有小汽车的年代,驴就是乡间小路上的“宝马”,是田间地头最可靠的伙伴。拉车、磨面、驮东西,几乎撑起了半个家的生计。它不只是个牲口,更是家庭的一份子。
可时代变了,拖拉机和电动三轮车一进村,驴的“铁饭碗”瞬间就被砸了。既然没了用武之地,养着还费草料,农民们自然也就渐渐撒了手。这一撒,就撒出了大问题。到了2023年,全国的驴存栏量,竟然雪崩式地跌到了不足200万头。
怪就怪在,这边养驴的越来越少,那边吃驴、用驴的却越来越多。不知何时起,“驴肉火烧”的招牌挂满了大街小巷。更有甚者,因为驴肉太贵,有些店家干脆偷偷换成了“马肉火烧”,市场的火爆和混乱,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而真正把驴推上风口浪尖的,还得是阿胶产业。一部《甄嬛传》让娘娘们爱不释手,也让阿胶这种传统滋补品,从药店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购物车,价格十年里飙升了近30倍。而这“贵妇补品”的唯一正宗原料,就是那张不起眼的驴皮。
一张驴皮的全球漂流
这下矛盾彻底爆发了。一边是国内养殖场的驴圈日益空旷,另一边是阿胶和驴肉市场嗷嗷待哺的血盆大口。有人估算,中国每年至少需要500万张驴皮才能喂饱这个市场,可国内的产量连零头都凑不齐。
巨大的缺口面前,商人们的目光很自然地投向了世界地图,最终落在了非洲。那片大陆上生活着全球约三分之二的驴,数量超过三千万头,简直就是驴皮贸易商眼里的“黄金矿场”。
然而,同一张驴皮,在中国人眼里是滋补的原料,在无数非洲贫困家庭眼里,却是活下去的命根子。在那些最偏远的村落里,一头驴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资产。
它是运水的工具,是孩子上学的“校车”,更是耕地播种的“拖拉机”。拥有一头驴,意味着一个家庭能勉强维持温饱,不至于彻底滑入绝望的深渊。
非洲为何掀了桌子
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像一场风暴席卷了非洲。驴价被炒上了天,偷驴、抢驴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残忍的活剥驴皮惨案。英国一家动物福利机构的负责人基诺蒂痛心疾首,称这种贸易正在“活生生侵蚀非洲的生态和民生”。
仅仅在2016到2019这三年里,光一个肯尼亚,就有将近一半的驴被屠宰,只为那一张皮。这种速度,别说非洲,就是神仙也顶不住啊。
面对这种近乎掠夺的消耗,非洲国家终于忍无可忍。他们意识到,再这么下去,用不了多久,非洲的驴也要被“吃”到濒临灭绝。于是,在多个国家先行尝试禁止后,整个非洲联盟终于下定决心,直接掀了桌子——禁运15年!
非洲方面说得很明白,这不是针对谁,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未来。他们不能为了眼前的这点钱,就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根基给卖了。毕竟,对他们来说,驴的价值,远不是一张皮能衡量的。
这一记重拳,结结实实地打在了中国的阿胶产业上。海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进口的驴皮里,有高达58.5%来自非盟国家。禁令一出,等于近五分之二的原料供应一夜之间断流。
笔者以为
这场“驴荒”风暴,表面看是国际贸易的摩擦,深层里却是传统产业的生存模式与全球资源保护的激烈碰撞。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某些产业在原料上对外依赖的脆弱性。
非洲的15年禁令,与其说是关上了一扇门,不如说是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一个停下来反思的机会。
简单地去寻找下一个“非洲”,不过是把危机延后,终究是治标不治本。驴这种动物,繁殖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天生就不适合像猪鸡那样进行工业化生产。或许,这场危机恰恰是倒逼产业升级的最好时机。
我们是不是该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寻找驴皮的替代品,甚至研发人工合成技术?毕竟,当驴作为工具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也该让一个传统产业,在不耗尽一个物种的前提下,找到一条涅槃重生的新路。
我要配资网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