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即墨古城的游客们通过AR技术“穿越”到田横五百士的悲壮场景,与历史人物“面对面”感受忠勇精神;当滨州市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内,青少年通过智能化数字技术“身现”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与虚拟的革命先辈并肩作战,感受当年的热血与牺牲;当沂蒙老区的孩子们在“小小担架队”模拟活动中汗流浃背,在汗水里重走支前路,亲身体验当年军民支援前线的辛酸与不易——齐鲁大地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全民国防教育实践。
2025年9月是全国首个科普月,紧扣“科技 + 普惠”的核心理念,利用虚拟现实、场景模拟等前沿技术,正将红色基因融入沉浸式体验,让跨越时空的国防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是山东国防教育的根基所在。滨州打造的“红色阵地 + 沉浸体验”模式亮点突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作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超 20 万人次参观者,园内不仅陈列珍贵历史文物,更依托“渤海烽火” 宣讲队创新教育形式。宣讲队成员以方言快板的形式重现“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吴洪英英勇就义场景,还设计“支前物资运送”VR 体验项目,让青少年在虚拟战场上感受当年渤海子弟兵与群众并肩作战的热血岁月。这种“沉浸互动式”教育方式,有效提升了国防教育感染力。
数字化技术加持国防教育,实现“虚实融合”的突破。即墨古城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将国防教育与古城特色深度融合。依托古建筑群,打造沉浸式国防教育主题街区,通过AR技术在古老城墙上叠加历史战争场景,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特定区域,就能看到戚继光抗倭等历史战役的动态还原画面。同时,还设有VR体验馆,模拟现代军事作战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现代国防力量。这种“历史文化+前沿科技”的创新模式赋予国防教育新的活力。
国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需破解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当前 VR 设备主要集中在城区场馆和规模企业,农村地区的体验机会相对匮乏;部分红色宣讲仍存在形式化倾向,与群众需求存在脱节。对此,可借鉴山东科普工作的“普惠化” 经验,建立“VR 设备县域流动站”,让先进体验技术走进乡村学校;完善“红色讲解员认证制度”,培育更多像李萌这样既懂历史又善表达的基层宣讲骨干。
全民国防教育月的深远价值,早已超越单一活动的范畴。国防教育既要守住“红色根脉”,又要善用“科技翅膀”。这份齐鲁答卷,正为新时代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助力全民共筑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作者 苏雅琪)
我要配资网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