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突然频繁眨眼、咧嘴、耸肩,甚至清嗓子、说脏话,挺腹等等,总以为是“坏习惯”“故意捣蛋”,其实可能是小儿抽动障碍在作祟。作为小儿推拿医生,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聊聊这个常见又容易被误解的问题。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全称“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动作或发声。它并非孩子“故意捣乱”,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异常神经冲动。
核心特征
1.动作抽动:如眨眼、耸肩、皱眉、扭脖子等。
展开剩余75%2.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发出怪叫,甚至说脏话(秽语)。
3.症状常因压力、疲劳或情绪波动加重,放松时可能缓解。
抽动症的分类
01短暂性抽动障碍:最常见,占儿童抽动症的50%-80%,仅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发声性抽动,持续≤1年,常被误认为“坏习惯”,如频繁眨眼、吸鼻子。
02慢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1年,可能仅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不会同时存在),症状相对稳定,但可能随年龄增长减轻。
03抽动秽语综合征:最严重的一类,需同时存在多种运动性抽动 +至少一种发声性抽动,持续≥1年,可能伴随注意力缺陷、强迫行为等问题。
家长最注重的3件事
1.别指责,别强化
千万别对孩子说“别眨眼!”“能不能安静点!”——这些话会让孩子更紧张,反而加重症状。就当没看见,减少关注,孩子压力小了,症状可能自然减轻。
2.创造“松弛感”环境
少给孩子贴标签、少批评,多夸夸他的优点;保证充足睡眠,别让孩子过度疲劳;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屏幕刺激可能诱发抽动)。
3.及时就医,不盲目拖延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影响到孩子上学、社交(比如被同学嘲笑、自己不愿出门),一定要找心里病房或神经内科医生评估。大部分孩子通过规范干预(比如行为引导、必要时配合药物)都能好转,别轻信“长大了自然好”而耽误干预时机。
供稿:白春明
编辑:宋茜尧
初审:杨维娜
终审:王树勋
发布于:北京市我要配资网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