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首相石破茂这里,关于战后80周年的历史谈话,态度突然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起初,外界普遍认为他将打破三十年来的政治惯例,在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保持沉默”,然而,中俄联合舰队的身影刚在日本海出现,石破茂就改口称“有必要”发表个人见解。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远非简单的外交辞令调整。它背后是东北亚地区紧张局势、日本国内政治博弈以及国家未来走向的复杂纠葛。
一场差点“失声”的纪念日
按照原计划,石破茂似乎准备当三十年来第一位在重大战败纪念日“失声”的日本领导人。自1995年时任首相村山富市在战后50周年谈话中,明确承认日本的“殖民统治与侵略”以来,历任首相发表反省谈话已成惯例。
尽管后续的表态有所“掺水”,比如2005年小泉纯一郎将“侵略”弱化为“深刻反省”,2015年安倍晋三更是抛出“后代不应再背负谢罪宿命”的论调,但至少在形式上,都维持了最低限度的姿态。
石破茂最初的沉默意向,立即在亚洲邻国激起强烈反响。首尔街头爆发大规模示威,抗议者高喊“拒绝历史否认”。中国外交部则直接回应,称“日本已经不打算道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巴黎会议上强调,各国有责任正视历史。
不请自来的“军事压力”
就在国际舆论发酵之际,8月3日,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拉开帷幕。以052D驱逐舰和大型反潜舰为核心的联合舰队,包括俄罗斯的“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反潜舰、“响亮”号轻型护卫舰,以及中国的绍兴舰和乌鲁木齐舰,浩浩荡荡地在日本海展开了为期三天的联合演练。
演习内容覆盖了联合反潜、防空反导和对海作战等高端科目。这支庞大的舰队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穿越日本海,最终在彼得大帝湾汇合。中俄用实际行动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正迈向一个新阶段。
这场在家门口进行的演习,无疑给东京施加了巨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仅仅一天之后,也就是8月4日,石破茂的态度就发生了逆转,公开强调“有必要发表关于战后80周年的首相个人见解”。
“个人见解”里的政治算盘
从“内阁决议”到“个人见解”,一词之差,意义却天差地别。如果石破茂以内阁名义发表正式谈话,必然会遭到自民党内保守派的强大阻力,尤其是在参议院选举失利后,党内右翼势力抬头,他的首相之位本就不稳。
而以个人名义发表,则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投机。这既可以向外界释放一个缓和信号,避免因彻底沉默而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冰点,尤其是在明年1月日本代表团即将访华进行合作谈判的背景下,得罪中国的风险显而易见。
同时,这种“个人感想”式的表态,又能安抚国内的保守派,因为它不代表国家意志的正式反思,更像是首相的“自说自话”,巧妙地规避了国家层面的历史罪责。石破茂试图在这根钢丝上找到平衡,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
在为历史谈话措辞伤脑筋的同时,日本的军事化脚步却从未停歇。就在石破茂态度转变后的8月7日,四架F-35B隐形战机被部署到宫崎县的新田原基地,尽管当地居民对垂直起降带来的噪音污染强烈抗议,但防卫省依旧强行推进。
与此同时,日本自卫队正计划在熊本县、冲绳等地部署射程高达1000公里的12式反舰导弹。随着“出云”级护卫舰完成航母化改造,F-35B上舰将意味着日本拥有二战后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打击力量。这一切,都伴随着防卫费飙升至GDP的2%,和平宪法早已被实质性架空。
在意识形态层面,日本同样动作频频。国立公文书馆宣布将展出《终战诏书》原件,刻意用“终战”一词模糊“投降”的实质。配套的展览更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文件,构建出一套历史修正主义的叙事逻辑。
计划于今年推行的新版教科书,更是将强征劳工美化为“动员”,南京大屠杀降格为模糊的“南京事件”,慰安妇则被描述成“自愿从业者”,系统性地清洗着战争罪行。
石破茂在历史谈话问题上的挣扎与摇摆,不过是当前日本精神分裂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他在外部压力下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检讨过去;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国内右翼势力、保住相位,他又在军事和历史认知上加速倒车。
今年6月,石破茂在“亚洲的未来”论坛上仅仅因为使用了“战败”一词,就立即遭到右翼围攻。如今的妥协,更像是政治家为权位向现实低头的无奈之举。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政治利益而背叛良知时,和平便成了第一个牺牲品。石破茂自以为通过“个人见解”的文字游戏能够蒙混过关,但外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日本。
我要配资网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